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导语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很多江安人都不知道,这部作品对江安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话剧演出最早出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江安,由焦菊隐(1905-1975)执导,旨在鼓舞军民的抗日斗志。自此之后,中国舞台上的哈姆雷特多以"忧郁王子"或"人文主义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作者|胡浩 编辑|若溪 网络配图
江安的“复仇王子”
1940年秋末的一天,我们五年制专科的同学,正在听陈治策老师讲斯坦尼的表演体系,忽然发现在后座上有一位40多岁的长者,正在聚精会神的倾听讲课。他还不时在小本子上认真的记下些什么。他是谁呢?大家小声的传播着询问。最后,还是信息来源最广的王晋同学告诉大家,这位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专家,法国文学博士焦菊隐先生。
焦先生那时刚刚从桂林广西大学风尘仆仆的来到江安,应聘担任了剧专专科五年制的系主任。消息不胫而走,校园里沸腾起来,特别是专科班的同学更加高兴,庆幸自己有了这位学识渊博的系主任。
在焦先生的主持下,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要求同学们将学习重点集中到两点上:一是“表演”以体验为主,二是“创造反对重复”。
不久,焦先生接受了排练莎翁《哈姆雷特》的任务,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有人认为任务紧,经费奇缺,替焦先生捏一把汗。有人认为焦先生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国家;光多种不同形式的《哈姆雷特》就看过不下十几台,到江安这穷乡僻壤来排这出戏,不过是小事一桩。然而,焦先生认为这是大事一件,对他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容不得半点怠慢。焦先生夜以继日的查看资料,编制多种创作方案,深入了解学校当时的排练实力。一个设想出来了,经过实际考核,自己就推翻了。又一个方案出来了,经过实践又感到仍有不足之处,焦先生不容分说,就主动将这个方案又塞进字纸篓。就这样,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哈姆雷特》终于排出来了。终于在江安那座小县城里,在不到70平方米的舞台上,与打着赤脚、背着背篓的江安观众见面了。在头场演出结束以后,焦先生在后台,向聚在他周围的同学们深沉的说“在贫穷的中国,在落后、闭塞的江安小县城,能够演出了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并得到观众的承认与喜爱,难道这不是一件大事吗?! 网络配图
”随后,《哈姆雷特》又进驻了当时的“陪都”重庆的舞台。万人空巷的抢购戏票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并成为了当时中外剧坛上的佳话。焦先生以他坚强的毅力和不走捷径的工作方式,使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专科一届的同学,不到十人,都一直工作在他的身边,亲自聆听过他的教诲,得到过他那些难忘的启迪。 不幸的是,焦先生在史无前例的狂风恶暴中,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他为中国的话剧事业率先做出了成绩,然而,在他离开这块土地的时候,却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斗室中,含冤而去,含愤而去,含笑而去。 我国著名戏剧家--焦菊隐
焦菊隐是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焦菊隐1905年12月11日出生于天津,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1935年至1938年留学法国,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祖国,从事戏剧教 学和导演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剧院副院长、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 焦菊隐对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艺术作风和治学态度勤奋严谨,勇于创新,在话剧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他的导演创作方式对形成剧院的艺术风格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的导演创造,善于吸收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地运用话剧艺术,在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