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陶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陶器曾经是人类主要的生活用器,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属于活的远古遗存。科技的发展并未带走手工的陶器。如今,市场上、普通家庭里手工制作的陶器如酒坛、菜坛、茶壶等仍是常见的生活用品。
在江安县五矿镇槐子榜,就有这样一个土窑,烧制手工陶器已经几十年了。它沿山而建,矗立在半山腰的斜坡上,简陋的土窑作坊,似乎告诉了我们它被发达的工业步步逼退的处境,可是土窑里的余温却又告诉我们,不论是从那份土质感还是那份淳朴的情怀来说,人们仍然需要它的存在,还有一个必然的角落,是它的位置。就像江安人离不开泡菜坛一样,这种土窑烧出来的土罐子,才是必选。
12月5日,我和七哥,有幸同江安摄影协会付桥老师、李勇老师、罗老师一起,见证了槐子榜烧窑人的丰收一刻——开窑。这一刻,也是付桥老师跟拍三月余最后一个制陶流程,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结尾。
摄影/李勇
看着一个个发着自然釉光的成品,开窑的喜悦在烧窑人的脸上久久不散,可是这份丰收的背后,在陶器成型后进入窑炉烧窑之前,取土、和泥、制坯、定型等很多道繁琐的工序并不轻松,整个流程下来大概要3个月的时间,一个看似平凡的泡菜坛,得来不易:
摄影/付桥
这个泥和我们平时见的红土不一样,是烧窑人从山上石头缝里挖回的特殊石材,背回后用机器打成粉,再揉合。
摄影/付桥 摄影/付桥 制陶手艺人用木杆转动石制转盘,趁着转速拉胚。飞快旋转的转盘上,只见他的双手在泥坯上行云流水般游走,一块泥在他手里慢慢成型……
摄影/付桥 这位靠手工艺吃饭的制陶人头上、脸上都粘着制陶的泥巴。他叫罗师傅,今年72岁,从12岁开始烧窑,现在已经做了60年。罗师傅说,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眼看着这门手艺慢慢消失,他很心痛,所以趁身子骨还硬朗,想再多做几年……
摄影/付桥 成型后晾干 摄影/付桥 这两位就是这家土窑的老板和老板娘,他们正在把晾干的陶器放进窑内。 摄影/付桥 码罐子也是一个技术活,这里面也大有学问,摆放不对会影响烧制效果。 摄影/付桥 加木材进窑炉内,现在这样的柴窑已经很少了,现在很多工业窑都是烧煤,烧油烧电和烧气。看上去各种燃料烧窑似乎没有多大区别,但在罗师傅眼里,还是柴窑烧出来的茶盅泡茶香,就算隔夜也不会馊……
经历炉火的淬炼,这些陶器才能脱胎换骨。熊熊的烈火,仿佛就像烧窑人曾经红火的日子。 历经三个月的等待,终于迎来开窑的日子。窑内高温还未褪去,陶器在里面散发着自然的亮光。 两位老板小心地把陶器从窑内盘出,这些陶器,就像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几年前,槐子榜的这个土窑生意还不错,基本一年要烧6、7窑陶器,土窑下面的地都搭起了棚子放陶器。可是这几年就不好做了,一年才烧一两次,现在下面的几块地的棚子都拆掉了,依旧种菜。曾经周围还有好几家土窑,可是现在都关闭了,现在就剩他们这一家了……
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社会的进步,他们村的土窑渐衰微,槐子榜土窑已经成了最后的坚守,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先辈遗留下来的烧窑技术谁来传承?这些问题,亦无人能够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