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软、糯、晶莹剔透、米香扑鼻,用筷子夹住一个,胀鼓鼓的馅儿似乎要把透明的皮撑破了。咬一口,咸味儿的油气十足,让你满嘴是皮的糯和馅的香软;甜味的糖馅儿都快流出来了,让你不顾烫想一口下肚——这就是红桥猪儿粑。
历史:猪儿粑背后的故事 用糯米面、大米面和生猪油混合,调熟、揉团、捏做、蒸熟,因其熟后形如小猪,而被称为“猪儿粑”。作为宜宾市 江安县红桥镇的特色小吃,红桥猪儿粑美名可谓享誉川渝,追溯其来源,典故也颇多。 相传当年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即位前被王莽追杀避难到红桥,品尝到这种做成“猪”的贡品,赞不绝口,提笔命名“猪儿粑”。又传当年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们在兵荒马乱中为祈求菩萨保佑,急智中用家中仅有的糯米作成小猪样的粑粑,放在神灵面前祈祷,诚心感动了上苍,从此红桥风调雨顺,人民安康,而红桥猪儿粑也从此成了江安人桌上的佳肴。
一道美食之所以闻名,除去其本身的口感优势、历史纵深感外,它与当地民俗的充分融合为其加分不少。红桥人招待宾客、过年、姑娘看亲、栽秧子、祭祀、献神灵等都要吃猪儿粑。在《江安县志》中记载:“旧历腊月二十三日,俗以一年将终,灶王菩萨要上天庭,向玉帝奏说人间善恶。每逢此节,和尚、道人,道士向各家送“灶疏”,这天各家要烧灶疏,做猪儿粑敬灶,让猪儿粑粘着灶王口,免其在玉帝前多嘴多舌。一说“敬灶”,是请灶王在玉帝前好言几句,这一习俗至今在红桥犹存。
在红桥,关于猪儿粑的俗语、诗词不少。比如,“吃一个猪儿粑得道,吃两个成仙”之说,虽用语稍显夸张,但足以说明猪儿粑饮食文化的精深。
玄妙:精选用料工艺高
既然拥有如此多赞誉,红桥猪儿粑究竟有何玄妙呢?
首先,是皮。猪儿粑外形晶莹剔透,其皮薄而糯,秘诀大多得益于红桥特产——红桥磕粉。 红桥猪儿粑分水磨猪儿粑和磕粉猪儿粑两种,以磕粉猪儿粑居多。曾有猪儿粑店老板如是评价,“红桥猪儿粑非红桥磕粉不能做。”红桥磕粉选用优质糯米为原料,经过浸泡、冲淘、磨浆、分离粉碎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要做好一个晶莹剔透的猪儿粑,须在磕粉面中加少量大米面和生猪油混合,用四成热水调熟后再加六成冷水全部揉匀成团,以做时不粘手不开裂,可塑性强能成型为佳。
其次,馅儿也是红桥猪儿粑的一大特色。当地人吃猪儿粑大多有两种选择,咸味和甜味。咸味猪儿粑的馅由猪前腿肉、芽菜、笋丁等材料制成,而甜味猪儿粑则以核桃仁、白糖等制成。除此之外,猪儿粑的包心还有“喜沙”、“酥麻”、“水晶”、“豆腐生”等。其外形有“鸡冠”、“三尖角”、“眉毛舒”、“碗儿帽”、“柳腰”、“圆鼓”、“桃花”、“蝴蝶”、“软紫荆花”等。
再者,猪儿粑需水煮或蒸熟(大多选择蒸熟),在蒸时,需在猪儿粑底放上一片莴笋叶,以防粘锅。蒸猪儿粑需掌握火候,按时“闪气”,以免变形走样。约十分钟后,蒸熟后的猪儿粑色泽莹白,光亮透明,即可食用。
美名:猪儿粑带动连锁产业发展 一笼猪儿粑、一杯清茶,这是食用红桥猪儿粑的“标准配置”。由于蒸熟后的猪儿粑粘性十足,在夹起猪儿粑之前需用清茶蘸湿筷子,随后在猪儿粑皮面咬上一口,皮的香糯和馅儿的醇厚相得益彰,鼻尖还能嗅到淡淡的米香。食客在品尝后,还可喝一口清茶喝下清心解腻。
红桥镇与位于江安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典庄园、位于长宁县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都不远,不少游客在游览上述景区的途中都会前往红桥尝一尝最正宗猪儿粑。在红桥镇上,随处可见猪儿粑店,王氏、魏氏、张氏,可谓百花齐放。不仅如此,如今在宜宾市内不乏红桥猪儿粑店的身影,甚至在泸州、成都等地都有红桥猪儿粑店。
2008年,经营红桥猪儿粑20多年的陈琨给红桥的猪儿粑申请到了这一品牌,成立了公司。成立公司以后,公司日产红桥猪儿粑可达300斤以上,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不仅如此,陈琨还建立了专门的加工生产点以及冷藏冻库。如今,不少游客赴红桥镇游玩,离开时总会带走十余包速冻猪儿粑以解馋。
另外,随着红桥猪儿粑的出名,红桥磕粉产业也得到了充足发展。一名加工磕粉的老板估计,红桥磕粉的年销售量已近千吨。红桥镇政府还要将红桥磕粉和红桥猪儿粑产业做强做大,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及饮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