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赵亚兰)近日,仁和乡鹿鸣村新村安置点喜气洋洋,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政府修建的新房里。乡亲们自发前来帮忙将帮扶单位赠送的电视、桌椅搬进新房子里,一同搬进去的,还有对新生活的美好期待。 86岁的魏中成老人高兴地说:“苦了一辈子,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还能享受这样的生活,感谢党的好政策。” 而在十多年前,这样的景象是仁和乡民们难以想象的。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仁和乡发展长期滞后,饱受偏、远、穷的困扰,贫困人口居全县之首。如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成为摆在仁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急迫难题。 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后,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各项扶贫措施“急行军”,产业发展迅速拉开大幕。仁和乡的面貌在短短两三年间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大山深处的仁和乡,探讨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出来的“仁和技巧”。
宣战: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从江安县往东南方向至底蓬镇,再沿着蜿蜒山路崎岖前行9公里,仁和乡就在绕过大山的又一个弯道之后出现在眼前。错落的民居掩映于群山之中,仁和乡本土建筑与苍翠青山相映成趣。起伏的群山虽然成就了仁和乡天成的魅力,却也成为村民走出大山最直接的阻碍。 仁和乡距离县城较远,全乡省级贫困村6个、县级贫困村9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1户2032人。是全县脱贫任务最艰巨的一个乡。 “地理条件限制了仁和的经济发展,更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仁和乡党委副书记邓业强说道。大山横亘,山路艰险,从仁和乡政府到最远的一个行政村要1个多小时车程,这比到县城的时间都长。“抛开地形的劣势不提,仁和乡扶贫最难的一环在扶志。” “你让我们买猪,还不如直接把钱发给我们。”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后,仁和乡积极为贫困户谋划养殖生猪的脱贫路子,没想到却换来村民这样的回答。
生活贫困、思想贫瘠、贫困人口多、劳动力少,这是仁和乡脱贫路上最直接的难题。 1个扶贫办与6个省级贫困村,1名扶贫专干与2032名贫困群众,这是仁和乡正式与贫困宣战时的局面。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的“交账时间”,“决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大山深处的仁和乡扶贫工作的最低要求。 可是,这场仗该怎么打? 实干:产业扶贫足音铿锵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 在这场攻脱贫坚战役中,产业如何确定,如何布局,如何规划,对仁和乡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找准方向还需持续发力。选定合适的扶贫产业才能立足长远,绘好蓝图,仁和乡地处岩区,传统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具有仁和特色的种养殖业,是乡党委、政府探索出来的脱贫“阳关道”。 “当初加入养牛专合社的时候还有些犹豫,现在看来,这可真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11月28日,青年村的毛明江拿到了肉牛养殖专合社的第一笔分红。
肉牛养殖基地、珍稀鱼类养殖基地、生态林下养鸡基地、红豆杉种植基地以及康养中心——仁和乡立足自身条件,全力打造“四基地一中心”助力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穿针引线更要精准谋划。保证稳定的市场是实现长期增收的关键,为此,仁和乡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打通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党组织+N的精准党建扶贫、村集体+N的利益联结机制、村司合作的产业链条延长模式,多渠道打造贫困户增收方式,保证了稳定的输出市场,实现贫困户能通过产业长期增收。 更新思路方能综合施策。偏远山区是摆在眼前的客观条件,如何将劣势转为为优势,仁和乡开始探索乡村旅游之路。川南游击纵队在仁和乡驻足的遗迹成为大山深处的红色基因,依托百竹海-连天山旅游大环线打造的风光景点成为难掩其辉的旅游亮点。游山道改造、民居风貌提升、环线公路加宽等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观赏保障。文化旅游是仁和乡脱贫攻坚的新思路、产业结构的新转型,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攻坚: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扶贫不能只靠产业“输血”,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才是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策。怎样“造血”呢?仁和乡打起了抢抓“思想高地”的“攻坚战”。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想真正断穷根富长久,必须转理念换思想。村村开设农民夜校、户户学习农技知识、人人争当先进优秀,广泛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大力扶持致富带头人。近年来,仁和乡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以党建引领为支撑,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引导困难群众树立脱贫信心,等、靠、要思想得到了明显的转变。 “对于只想等、靠、要的贫困户,我们会坚决予以‘歇帮’,不能任由不良风气的滋长蔓延。”仁和乡扶贫办主任文婷的态度十分坚决明确。要杜绝返贫现象发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更需要培育起文明乡风。 农村地区的“好风气、好习惯”本来就不易养成,偏远山区的贫困村里陈规陋习就更难破除。针对这一情况,仁和乡创新开展了“四晒四评”活动。
通过晒精神、晒环境、晒家风、晒榜样督促村民形成良好生活习惯,自觉践行村规民约。依托农户自评、邻里互评、村组点评、集体总评的形式增强群众比学赶超的外化因素。 “每半年我们会评比出一批孝老爱亲模范、致富能手、文明家庭,并由乡党委、政府予以表彰授牌,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仁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翁启和说,“开展‘四晒四评’活动以来,仁和乡的整体精神风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扶贫工作打通了‘任督二脉’,展现出了我们‘愚公移山 拼搏实干’的精气神。” 前行:圆梦正当时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虽然我们的基础差、底子薄,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总能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在来龙村讲党课时,仁和乡党委书记罗亚波这样向乡亲们说道,“要相信,就没有跨不过的火焰山,蹚不过的通天河。” 在开展脱贫攻坚的这几年里,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领导的关怀下,在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仁和乡修建了约400公里的公路,投入了约3000万元进行产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如今,虹鳟鱼养殖基地年产值达40万元,年出栏200头规模肉牛养殖已建成使用3个,38个香菇大棚和2500余亩红豆杉基地已经建成即将投入生产。截止2017年底,顺利完成了2个省级贫困村村整村退出,449户1601人脱贫的目标。
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大山深处的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改变,脱贫战役也终于看见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仁和水库计划已经被列为省级重点项目,建成之后将对仁和乡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提及未来,罗亚波很有信心。 今后,仁和乡将立足自身资源、独特优势,重点围绕康养胜地的思路探索文旅结合之路。同时,加大对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利用,完成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的成功转型。 起于信念,胜在实干,重在攻坚,贵在坚持。 从积贫积弱的偏远山村到车马盈门的文旅乡镇,仁和乡抓住了乡村振兴的机遇,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场逆袭的背后,是从上到下的扶贫同志对建成小康仁和的不懈追求,对“扶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生动诠释,对群众美好生活期盼的责任担当。 “仁和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刚刚搬进新房的魏中成老人站在门口问扶贫队的同志们。 在老人对面的山坡上,三百亩刚刚发芽的山桐子,散发着勃勃生机。 “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来源:江安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