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远山含黛,小桥流水,荷塘月色,古村落错落有致。这就是位于宜宾江安县夕佳山镇南端的五里村。
古朴典雅的院落
仲夏时节,郁郁葱葱的五里村愈发清新秀丽。这里阡陌纵横、 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立,后有幽谷深藏,绵溪河环绕相伴。这个古村落里,分布着杨家大院、熊家大院、油坊头古民居等多处家族传统院落,它们多数建于清代,至今保存较为完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家春秋》、《草莽英雄》等影片曾在此取景拍摄。
山水雅居杨家大院
一进入五里村,古朴典雅的杨家大院就呈现于前。大门的两侧刻有一副楹联,其笔力遒劲:“有山水有雅居映带左右,可书画可丝竹怀抱古今”。
白墙、红木、小青瓦,串架结构的川南古民居显露出庄重和文雅。杨家大院是一座四合院,踏石阶而上,需三进房门,方能进入正房,其大门、正厅、后厅置于中轴线上,利用房屋建筑与天井的虚实结合,形成一巨型笔架;从不同角度品味,造型又像笔墨纸砚,其匠心独特而气势不俗。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开合有序,互为呼应,保留了清代以来民间宅院风格。
据记载,杨家大院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120多年历史。整体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房屋径深为九柱,有三层楼高,建筑为木构架穿斗结构,梁、柱、门、窗都用以防腐油漆,具有保护作用。
杨家大院内现今居住着七八户人家。杨家搬迁后,大院人去楼空,只剩大院楼上放着的龙杆(抬棺材用)还完好无损,另有一个石磨在院落里,见证着杨家的历史变迁。
杨家大院前有一片荷塘,适逢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节,不时有野鸭“扑扑扑”地飞过。年过七旬的杜庭湘从杨家大院搬出后,在右边厢房处建了仿古式民居,还种植兰花,农家乐取名“兰花苑”。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前来杨家大院赏花观光的游客不少。
影片取景拍摄油坊头
五里村中部村道东侧也有一处历史保护院落———百年熊家大院。眼下,左右厢房已被现代建筑所代替,只有主体正房保留较为完整。
熊家大院除有青瓦、白墙和红柱等川南民居传统特征外,其最大特点是正房屋顶为歇山顶,但屋脊处理极为简单,无明显正脊、垂脊、山花和戗脊等歇山顶基本组件。
据介绍,其实村里的油坊头才是名副其实的“熊家大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家春秋》、《草莽英雄》等影片曾在那里取景拍摄。
位于油坊头的熊家大院是一个三合院,地势开阔,周围绿树成荫。房屋的雕梁画栋上,梅兰竹菊和各种花草鸟兽栩栩如生。由于年代已久,这里的不少住户已另建了新居,老房屋闲置不少,有的地方损毁严重。当年拍摄《家春秋》影片用的古床和衣柜,已被废弃在破屋的一角,布满了灰尘。现在,大院还住着熊姓和徐姓两大家人。
相传,“油坊头”地名来源于当年这里的榨油坊。大院以前的左厢房有碾子房,右厢房有马房,正屋后面有碉楼———碉楼由竹条混合泥土筑墙,家丁们在此守护,大院戒备森严。碉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被拆除,那时的居民把木材拆卸下来,以用于建新房。
古村落古井和古桥
在杨家大院房前水田边,有一处不起眼的古井。相传,杨家开凿此井本是为了引水稳财,但遇大水之年不溢出、大旱之年不干枯,加上水质甘甜,被当地称之为“万寿泉”,现在依然是周边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绵溪河从五里村流淌而过,水面静卧石板桥,位于五里村与橫石村之间,因河滩为黄色,故取名黄石滩桥,建于清中期。通过此桥,可到达江安的底蓬、蟠龙,长宁老翁等地,最后可到达宜宾。黄石滩桥与河面大致高度为2米,桥面由两块大小相同的条石直铺而成,桥墩上雕刻的龙头活灵活现,是当地人为祈求风调雨顺所建。行人走在林荫小石桥上,但见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
五里村有连片的荷塘,还有野生白鹭,若在梅雨潇潇时节, 可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的景致。 ◎宜宾晚报记者 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