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35年10月创办于南京,起初学校名叫国立戏剧学校。为躲避抗战的战火,剧专几经迁徙,于1939年4月,迁到江安文庙。到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7月才离开江安,迁往重庆北碚。
国立剧专在江安长达六年有余,是中央戏剧学院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剧专到江安后,经教育部核准,1940年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当年,江安剧专与延安鲁艺齐名,同为我国艺术教育史上的奇葩。
其师资阵营异常强大,拥有一大批文化名人,如余上沅、曹禺、洪深、焦菊隐、张骏祥、黄佐临、金韵之(即丹尼)、吴晓邦、陈白尘、章泯、马彦祥、陈鲤庭、丁易、吴祖光、沙梅、张定和等等。还有钢琴家、比利时人葛利华。吸引了不少莘莘学子慕名远道而来。如17岁的谢晋于1941年,不避战乱风险,从上海辗转香港等地,来到江安,考入国立剧专。
谢晋(后左四)求学国立剧专时与同学合照
专培养出近千余名毕业生,他们当中名家辈出,如谢晋、瞿希贤、刘厚生、王生善、项堃、陈怀恺、冀淑平、温锡莹、张雁、李累、田广才、王永梭等等。称江安时期为国立剧专的黄金时代,准确无误。
国立剧专的同学毕业照
国立剧专在江安,是江安历史上的灿烂篇章。江安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大学,众多名家第一次荟萃于此。一座小县城聚集着如此众多的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艺术家,只怕在我国艺术史上绝无仅有。
江安虽然较偏远,但毕竟在长江岸边,号称鱼米之乡,享有舟楫之利,且有历史文化底蕴。“傅家一门三进士,黄家一门三才女”,在蜀中传为佳话。江安有个戏剧协社,救亡宣传演出如火如荼,当时闻名全川。剧专校长余上沅与书画鉴赏家、曾任张群秘书的江安人冯若飞有姻亲关系,于是他想到并很快联系上江安。
听说剧专将迁文庙,江安全县欢声雷动。江安各界人士为剧专迁江安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由戏剧协社在文庙演出曹禺的剧作《原野》。这是《原野》在全国第一次公演。曹禺十分惊喜,万万没料到这座小县城竟能排演这出高难度的话剧。席明真等富有创造性地把台词全部改为四川话,虽然演员的演技不够圆熟,但动作朴实,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1939年国立剧专学子在江安合影
剧专师生来江安后,立即投入抗日宣传演出。他们或上街为市民,或下乡为农民,演出街头剧,如《放下你的鞭子》、《香姐》、《松花江上》、《流亡三部曲》等。剧专师生还与江安戏剧协社不时举行联合演出,互相观摩,共同切磋。
他们演出的剧目,有的紧扣救亡主题,如《孩子军》写的是沦陷区的小学生打死汉奸,和老师一起拉起队伍,上山抗日。有的古为今用,如《正气歌》歌颂文天祥以死报国,舍生取义的高尚民族气节。为提升江安抗敌后援会演出队的演出水平,剧专开办战时戏剧人员短期训练班,每天晚上由曹禺、黄佐临、吴祖光等名家为他们上课。
演出剧照
短训班结业时,学员们排演了章泯编写的抗战独幕剧《东北之家》。剧专学生有的后来投身救亡宣传事业,有的奔赴抗日战争前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立剧专短训班结业照
江安人很热情。剧专教师在江安,一般都得到较好的安置。剧专教师与房东也是情深谊厚。曹禺为我和我的大妹邦宠取名以及曹禺开玩笑要招我为女婿等故事,在田本相的《曹禺传》中已有记述。吴祖光与其房东高剑彬都是京剧爱好者,他们始终保持好友关系。吴祖光在建国之初,还让高剑彬远走北京,将他介绍到《光明日报》社工作。
剧专师生与江安人互助互爱的典型事例,莫过于谢晋和江安女中学生徐大雯因排戏而心生爱慕,最终结为连理。江安女婿谢晋动情地将江安称为“第二故乡”、“难忘故土”。 谢晋与徐大雯新婚照 剧专学生多为流亡学生,经济来源断绝,生活异常艰辛。而贫困的市民和农民又无钱看戏。校长余上沅听取来自教师的建议,采取两全其美的办法——“凭物看戏”。观众既可花钱买票,也可持物入场。只要提交物品,即可进场看戏。于是,观众中不乏打着赤脚、背着篓筐的农民,剧场座无虚席,演出场场爆满。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又满足了贫寒民众的文化需求。
1942年-1943年剧专在校演出说明书
江安人太幸运,他们在艺术上可谓大饱眼福。据初步统计,国立剧专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公演80多次,小型实习演出不计其数,上演中外戏剧152出。演出剧目既有中国名家郭沫若、田汉、夏衍、李健吾、曹禺、阳翰笙、熊佛西、洪深、章泯、陈白尘、吴祖光等的剧作,又有外国巨匠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王尔德等的名著。
此外,剧专不定期举行音乐会,曲目既有抗战歌曲,又有柴可夫斯基和肖邦的名曲,形式多样,既有独唱、轮唱、合唱,又有器乐演奏。还有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创作的《思凡》、《丑表功》颇具艺术魅力,深受观众欢迎。
音乐晚会剧照
尤其应当说到,江安是我国第一次演出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的地方。致力于“话剧民族化”的焦菊隐于1942年6月5日在剧专剧场导演成功。这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件大事。江安全城居民仅两万人左右,观众竟达五千余人,可谓倾城出动。
国立剧专在江安传播文化,移风易俗,江安人眼界大开。剧专师生给江安带来新思想、新风尚、新气象。在剧专师生的潜移默化下,妇女走向社会,婚姻走向自由。
江安历史上出现不少第一。还值得一提的是,江安开办第一所幼儿园——国立剧专幼稚园。我孩提时代就读于此,稍长又在剧专子弟校上学。1947年,子弟校迁到东街万寿宫,才正式更名为私立建国小学。
建国小学师资力量强,学习风气好,教学质量高,在当年的川南地区罕有其匹。建国小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剧专留给江安的一笔丰厚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