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贴在吴祖光身上的“标签”有不少: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评剧皇后”新凤霞的丈夫……正因为这些“标签”,注定了吴祖光是位传奇人物。我们撷取吴祖光美丽人生的几个片段,一窥他“胸藏万卷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子本色,以及回首那些与江安结缘的日子。
因《凤凰城》,他被誉为戏剧届“神童”
吴祖光为国人所知,缘于他的处女作《凤凰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秘书的吴祖光收到父亲寄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烈士苗可秀传略》,这本书详述了苗可秀在东三省沦陷日寇之手后,离家奔赴战场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军作战、屡建战功,但最终被俘,在日军劝降中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经历。吴祖光的父亲建议他用这份材料写一个话剧。
△《凤凰城》的创作原型--东北学生军
吴祖光被苗可秀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虽然从来没有写过剧本,但还是决心完成父亲交给的任务。在从长沙到重庆跋涉的辗转途中,以一个月写一幕的速度,四个月就完成了创作,组织了成一个四幕剧本故事。因为苗可秀是在一次激战后被俘,日寇劝降不屈牺牲于凤城县,所以题剧名为《凤凰城》。并且受到了曹禺的肯定,认为这是一部好剧。
由于全民抗战来得迅猛,当时所有著名的、成熟的作家们都还来不及写出反映抗战题材的多幕大戏。而《凤凰城》正符合了抗战的需求,脱颖而出。于1938年秋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举行首演,当时有报章记述了《凤凰城》在重庆首演时的情景:“多少人流泪,多少人显示着义愤填膺,多少人肃然起敬,一致起立,向着我们的民族英雄深致景仰。”
△《凤凰城》演员与当地军民合影
1939年,《凤凰城》剧本由生活书店出版。剧本刊行后,《凤凰城》更迅速地传播到全国各地,国内没有沦陷地区的城市,几乎都上演过,甚至演到了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等地区。
平生第一部话剧一出手,就演遍大江南北,年纪轻轻、名不见经传的吴祖光一下成了抗战戏剧的“鼻祖”,并由此成就了戏剧界“神童”的美名。
在江安,他从一个年轻小伙蜕变成戏剧家
1939年,风华正茂,20多岁的吴祖光随国立剧专来到江安,任学校国文和戏剧教师。他从一个年轻小伙到戏剧家的蜕变,就是在江安国立剧专“辅导”、熏陶、修炼下完成的。
△年轻时的吴祖光
在江安,吴祖光在老县城东街租了一间小平房,房子紧挨着戏剧大师曹禺家。期间,话剧创作上受到了余上沅、曹禺等大师的帮助。
为了收集创作素材,吴祖光经常到街上,学着江安口音和当地居民摆“龙门阵”,遇到抗战归来的残疾军人、当地的小商小贩等,总是亲切地向他们嘘寒问暖。江安人民朴实的民风民俗,深深地激发了吴祖光的创作灵感,这一切后来都通过他的笔,融汇在话剧《风雪夜归人》和一系列戏剧、散文、随笔中。
△ 《风雪夜归人》海报
1940年,日军的发动全面侵华,轰炸机时常在江安县城的上空飞过,为此,国立剧专的老师不得不在城郊南屏山上的古庙洪佛寺租了几间屋子存放贵重物品,躲避空袭。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吴祖光以爱国将士文天祥为原型,创作了《正气歌》,在江安首演后,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前往陪都重庆演出,连续上演五场,场场爆满。
△吴祖光在江安国立剧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吴祖光在江安边学习边创作,随后又创作了话剧《闯江湖》,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等家喻户晓的作品。历史也把江安推到了抗战文化的前沿,江安,成为戏剧抗战的大本营,成为国剧运动的中心。
△吴祖光改编的《花为媒》剧照
“这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回忆。”离开江安后,吴祖光曾在他的作品《小城春色》中,详细追忆了江安往事,记录了他美好的青春年华。
44年寻旧迹,1985年他又重回江安
1985年10月,曾在江安国立剧专学习和生活的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和曾经的剧专学生刘厚生、王永梭、朱平康等一行,回到了养育过他们,令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江安,激动之余,吴祖光即兴挥毫写下了“长江一线意情牵,北望青青四面山,四十四年寻旧迹,几生修得住江安。”的诗句。“几生修得住江安!”这,不仅仅是吴祖光对江安老百姓的感情和对青春的回忆,更是他艺术生涯的奠基和重要见证。
△1985年吴祖光夫妇为江安剧专题词
△吴祖光为江安剧专陈列馆题词
2003年4月9日,吴祖光在北京因病去世。一代才子虽然驾鹤西去,但他高尚的人品和精湛的艺术成就,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